浙江在线 | 浙江新闻 | 浙江日报 | 潮鸣天下 | 彩票 | 杭城就医挂号 [加为收藏] [设为首页]
我要投稿 ·我要报料 ·《德清新闻》数字报 ·新闻热线:0572-8889090
网站首页 | 新闻中心 | 时政要闻 | 社会民生 | | 乡镇 部门 | 德网专题 | 德清旅游 | 网上道德馆 | 拍卖公告
您现在的位置: 德清新闻网 >> 新闻中心 >> 民生
文字:   打印

德清俞氏仅存的标志性建筑
www.dqnews.com.cn 2016-10-21 德清新闻网

    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: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微博、微信、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德清新闻网”,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。如有违反上述规定,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

四仙桥楹联
 
四仙桥全貌
 
四仙桥桥面
 
俞樾像
 

  县博物馆举办的《花落春仍在——俞樾书法特展》自今年国庆开始延续到年底。县博物馆馆长俞有良告诉记者:俞樾的诞辰距今已有195年,尽管他治学博大精深,翰墨飘香,但是在德清俞氏故居的标志性建筑仅存一座四仙桥。该馆研究人员孙荣华说:四仙桥是俞樾预感离世不远主持重建,并亲手撰写桥名和楹联的桥梁。至今仍保存完整,桥上的楹联也清晰可辨。从四仙桥的造型和规模等观察,在德清县目前保存的诸多古代桥梁中,是一座极为普通的三孔石梁桥,但因俞樾的缘故及桥上仍保留有俞樾当年的亲手题刻,显得尤为特殊而颇受世人的关注。

  近日,趁着晴朗的天气,记者在南埭圩村民组长狄连松的引导下,详细察看了俞樾先生的故乡和四仙桥。

  四仙桥用剩余石材所建

  南埭圩自然村隶属于德清县乾元镇金火村,地理环境极佳,北山南水,山清水秀,景色宜人。俞樾旧居就坐落在乌巾山麓一条村中内河港的北侧。小河行至屋前的一段河面时豁然开阔,故当地人都称这里风水特好。

  俞樾出生于1821年,自幼便离开故乡。但浙北的名胜古迹,在游子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,自从投身于教育事业后,每年都要回德清一次。俞樾《随笔》卷八记载:“余每年苏杭往返,必绕道还德清,上先人冢。”

  按民国《德清县新志》载:“四仙桥,旧名普济桥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圮,邑绅俞樾创捐募重建,统易石而广其制,许德修监其工。”

  “这段记载准确地说明了俞樾建桥之际已经到了暮年,距病逝仅七年。同时也说明了修建四仙桥,应是俞樾晚年回乡探亲颇有纪念意义的一次。”孙荣华说:古时建桥修路是行善之举,当家乡的拱元桥因年久危险亟需重修时,俞樾慷慨拿出白银三百两赈助(见德清县博物馆碑藏《重修拱元桥碑铭》)。晚年时俞樾已名满天下,因此颇受乡里百姓的敬重。由于在俞樾的故里修建桥梁,桥工们在装运石材的船上故意插上写有俞樾字样的小旗,地方官府见后遂免其税,矿主给的价钱也异常低廉。由于船只多满载,传说修建拱元桥(拱元桥由于前几年河道拓宽已被拆除)外,竟多出了许多石料,这四仙桥就是用这些多余的部分石材所建。

  一橹二桨三人摇出四仙桥

  据考,四仙桥原本是一座木结构梁桥,初名“普济桥”,俞樾将普济桥改名为四仙桥。四仙桥为三孔石梁桥,呈南北向。全长13.5米,宽1.9米,桥高3.2米。桥额上阳刻“四仙桥”桥名,其旁有“光绪庚子(1900)三月里人俞樾题”。中孔桥柱上刻有隶书楹联,西联为:“野渡傍溪山会有才人题驷马,嘉名登志乘不劳仙迹访骖鸾”;东联为:“双桨泛轻舠绿水溁洄南北埭,一条横略彴青溪安稳往来人”。每副上下两联由二十四个字组成,风格别致,内涵深奥,是德清县古代桥梁保留下来的诸多桥楹中的精品。

  桥上有抱柱对半副,题为“一橹二桨三人摇出四仙桥”,据说是俞樾当年漫兴随笔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上海《大美晚报》辟有《古联征对》专栏。四仙桥一联,也曾刊于报端征求工对。很多文人墨客、青年才俊纷纷续作,有“五军六旅七雄驻上八公山”、“五经六帖七贤咏在八风楼”、“五歌六麻七遇写成八景赋”等等。

  我县农民作家、对诗词与楹联颇有研究的陈景超说:以上应对数联,从字面上看,都对得还算工整,但是从内涵上看,又似嫌不足。“一橹二桨”是三人摇的工具,“出四仙桥”又是三人用一橹二桨摇的结果。橹、桨、人、桥之间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,决非单纯的数字罗列。同时,上联用浅显的文字表现出水乡风情,这一点对时也不可忽视。

  最终揭晓的下联是“五音六律七孔吹成八板调”。

  四仙桥成为文化标注

  光绪三十二年(1907),俞樾八十六岁,以“美名”谢世,葬杭州右台山。德清俞氏文化名门世家,以诗文传家,继志述事,代有传人,家学渊源,成了德清县、乃至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倍受世人的瞩目。

  “现在南埭圩有50多户人家,姓俞的大约占三分之一,都是俞氏的傍亲。”今年53岁的村民小组长狄连松说:现在,我们这里是德清俞氏的故里,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俞樾和俞平伯的故事,结合和美家园创建,金火村中心公园内,配有凉亭和村民健身点。为了纪念俞樾,我们将凉亭取名为“曲园亭”;为了纪念俞樾曾孙、红学大师俞平伯,建成了集学习、娱乐、休闲为一体的俞平伯纪念馆,前面是俞平伯先生的半身雕像,后面是俞平伯纪念馆的主题公园和金火村大舞台。这里的园林景观都是按照红楼梦场景设计而成的,墙壁上画的是红楼梦里的人物——“金陵十二钗”,他们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。每天傍晚或者周末,总是有很多村民聚集在这里休闲娱乐,更有很多老人们夸赞道:现在好了,这里建设得这么好,我们有地方去了,老有所养,老也有所乐。

  参观完了俞樾故里南埭圩及保存完整的四仙桥,令人感慨多端:“诗书传家远,忠厚继世长”,俞樾从一个南埭村民成为近世硕学鸿儒,既受益于德清水土之养育,更使德清文化在今天得到“反哺”。虽然俞樾的故居建筑如今已荡然无存,但是俞樾发起修桥并题刻桥名和对联的四仙桥,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成为历史的标注。留下了一代名人国学大师在家乡的岁月印痕,成了历史的珍贵见证。我县桥梁研究专家朱惠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自己多次考察过四仙桥,确实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内涵。如果此桥不保,徳清与俞曲园的俞氏关系根拔丝断了,唯有保枦古桥,才能维持好俞家在德清的根。

 
作者: | 记者 王福田
分享到:

相关稿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