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新闻热线:0572-8889090
  • 广电客服:0572-8662222
您现在的位置:德清新闻网 >> 您当前的位置 : 新闻中心 >> 民生
文字:   打印

一辈子只做一颗珍珠 全球农遗背后的“珍珠爷爷”
时间: 2025-11-13 来源: 作者: 首席记者 倪忆雪

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: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微博、微信、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德清新闻网”,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。如有违反上述规定,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

  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,当“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”被授予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时,全场掌声经久不息。

  在现场见证这一神圣时刻的77岁的沈志荣,心情激动,眼眶微红。

  “一辈子只做一颗珍珠。”这句朴实的话语,贯穿了他一生的坚守,一如珍珠在蚌壳中历经磨砺,终放光华。

  一颗珍珠的起点

  1967年夏天,19岁的沈志荣还是德清雷甸的一名养鱼工。他和两位同伴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任务——人工养殖珍珠。全部家当,只有三张油印纸、一把镊子、两根铜丝。

  “我们连珍珠长什么样都没见过。”他回忆道,“心里就装着四个字:自力更生。”

  整整一个月,他们无数次潜入浑浊的河水中,捞起数千只河蚌。盛夏八月,三人像外科医生般,为上千只河蚌实施“手术”,反复试验“插种”。经历无数次失败后,1968年秋天,沈志荣终于收获了第一批淡水游离珍珠,消息轰动全县。

  此后的岁月里,他接连攻克关键技术难关:1971年成功实现三角帆蚌人工繁殖;1975年完成“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”研究并进行大面积外荡网箱养殖;1982年,“三角帆蚌人工育苗和河蚌育珠”科研成果获国家农委、国家科委科技推广奖;1990年彻底攻克终结了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,让许多养殖户起死回生。

  作家何建明称他为“民间珍珠科学家”,赞誉他的多项重要科技成果“可以载入中国科学史册”。

  “那时候不懂什么科研,就是一门心思‘琢磨’,非要把事做成不可。”沈志荣说。

  一根筋的信念

  熟悉沈志荣的人都知道,他骨子里有股“拗”劲。

  有人劝他涉足其他行业,他始终不为所动:“我就懂珍珠,连这件事都做不好,别的更做不成。”

  欧诗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杨安全感慨:“董事长身上有一种常人没有的‘斗士精神’。”

  上世纪七十年代,他敞开大门培训各地养殖户,带动全县共同致富。“要致富,去雷甸学养珍珠”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。

  到1981年,雷甸水产大队人均收入已达1241元,高居全国第八,而当时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仅270元。沈志荣成了乡亲们交口称赞的致富领路人。

  1979年,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珍珠行业首批考察组成员,他对日本珍珠产业进行了46天的深入考察。带着近20卷记录日本现代化珍珠产业的胶卷回到德清后,他更加坚定:中国珍珠产业必须走深加工与品牌化之路。1982年,他创办国内第一家珍珠化妆品厂——“珠丽”,这正是欧诗漫的前身。1992年,沈志荣正式组建浙江欧诗漫实业总公司,迈出了从村办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的关键一步。

  进入21世纪,公司果断砍掉其他产业,专注聚焦大珍珠产业,欧诗漫由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——现代智能物流中心、国内顶尖的珍珠科技实验室、欧诗漫珍珠化妆品未来工厂……从当年那把镊子、两根铜丝起步,这条自主创新的道路越走越宽。

  如今,欧诗漫已拥有150多项专利,产品走向全球,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。德清珍珠产业年产值超过70亿元,带动就业两万余人。

  一颗永远年轻的心

  年过古稀的沈志荣鬓发已白,脚步却依然矫健。在欧诗漫珍珠研究院里,他每天都要巡视数遍,察看实验进展、询问研究数据、检查设备运行。员工们说,只要不出差,他几乎每天都在公司,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产品研发上。

  今年初,欧诗漫成功进军沙特阿拉伯市场,完成国际化“首秀”。其间,他还带队深入考察多家国际知名原料供应商,达成战略合作,让中国珍珠真正闪耀世界舞台。

  这位永不停歇的“老匠人”,不仅深耕实验室,更主动走向新时代的舞台。2022年,74岁的他首次参与录制《所有女生的offer》综艺节目。面对满场年轻的面孔,他亲切地问候:“小朋友们,大家好。”

  从此,“珍珠大王”在Z世代口中变成了亲切的“珍珠爷爷”。他主动注册小红书、B站账号,亲自查看评论、参与方案修改。“年轻人的反馈最直接,负面意见特别宝贵。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。”

  一份文化的担当

  在沈志荣心中,珍珠不仅是产业,更是需要守护的文化瑰宝。

  在阜溪街道龙胜村的小山漾,欧诗漫不仅建起了珍珠生态养殖基地,更与地方政府携手打造了包括小山寺遗址公园、珍珠之源展馆、淡水贝类种质资源库在内的博物馆群落。由他亲自推动建设的欧诗漫珍珠博物院,总投资6500万元,建筑面积达6200平方米,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珍珠博物院。

  面对“建博物院是国家的事,企业做这个不划算”的质疑,他的回答斩钉截铁:“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,我们非做不可。”

 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原主席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评价道:“与他相识十多年,他心心念念的就是要尽早申遗成功,不能让其他国家抢先。这关乎国家的荣誉!他就是当代的叶金扬,爱国、敬业、勤学,年近八十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情,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。”

  面对赞誉,沈志荣只是淡然一笑:“人活着,不能只是数年纪,要数还能做多少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