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麻风病人理发、给独居老人送餐、365天不间断陪护急诊患者……在德清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长年坚守在公益一线,一路走过风雨,这支队伍仍在逐年壮大。
“目前全县已涌现出40多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,超过10000名志愿者自发坚持。”德清县志愿服务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方明介绍道。
作为德清公益事业的见证者与推动者,方明在这条路上已走过19年。从一个人的善念,带动一群人的同行;从一盏灯的微光,汇聚成整座城市的温暖,他带领志愿者将点滴爱心汇成河流,让“志愿红”成为德清最动人的色彩。“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颗善的种子。”方明坚信,“而我们所要做的,就是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,连成一片森林。”
初心缘起:从“一个人”到“一群人”
方明做好事、行公益,始于2007年的一次归途。
那晚在途中的车站,方明遇到一个衣衫褴褛、眼神怯生生的小女孩。她不过六七岁,伸出小手向他行乞。方明买了些零食递过去,女孩接过食物后默默离开,那个背影却像一根刺,扎进他心里。“我一直在想,她后来怎么样了?这个社会上,还有多少像她一样需要帮助的人?”
那一刻的触动,没有随时间淡去,反而越发清晰。回家后,方明和伙伴们在本地QQ群里发起倡议,组建起一支“线上义工队”。不久后,德清县志愿者协会义工分会成立,他也从此踏上公益之路,一走就是19年。
从为上柏“麻风村”的老人义剪,到为全县独居老人送去暖心餐食;从紧急出动参与山地救援,到默默守护各类赛事保障,再到深入社区提供便民服务……方明与伙伴们的身影,出现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。这些丰富而深入的实践,让方明对公益有了更深的理解,他常跟大家分享:“我们做公益,不能只凭一腔热情,更要专心、专业。”
为破解公益组织化发展难题,2013年底,方明注册成立德清县清禾公益事业发展中心,系统性地建立起县、镇、村三级志愿服务网络,让志愿服务从“散兵作战”走向“专业协作”。在应急救援方面,他组建了德清县山鹰救援队,这支队伍还被纳入浙江省应急管理厅社会化应急力量省管队伍名单,至今开展各类救援活动700余次。
19年来,方明带领团队累计服务超过30万人次,带动1.2万名志愿者、30多个组织共同投入。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一路走来?方明的答案简单而笃定:“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善心,把这些善心汇聚在一起,就能形成一股动力。而这股动力,足以温暖整座城市。”
方法升级:从“做项目”到“树品牌”
晚上6:30,德清县人民医院的急诊大厅里,“医路同行365”项目的志愿者已准时到岗,耐心引导患者挂号、陪同就诊、安抚情绪。一位常来就诊的病患感慨:“看到这些红马甲,心里就踏实了。”
这是方明在2008年发起的助医服务。如今,它已成长为超过300人的接力队伍,累计服务患者及家属达17万人次。
但方明不满足于“有人做”,更追求“做得好”。
2013年夏天,他连续两周蹲点医院,仔细记录下237个患者需求:“70%的家属不会用自助机”“近四成老人看不清药品说明”“夜间急诊轮椅不够用”……这些带着温度的细节,最终凝结成一套“黄金服务流程”:首问负责、全程引导、应急响应、反馈改进。这次实践,也为公益项目从“活动”走向“品牌”指明了路径。
“我们不想让公益像一阵风,吹过就散。我们要做的,是让它成为土壤,长出可持续的生态。”方明坦言,早期的志愿服务多集中于扶贫帮困、携老爱幼等传统内容,虽然温暖,却难系统解决问题。“只有实现系统化、品牌化,公益才能真正扎根生长。”
在方明的带领下,团队以“医路同行365”的经验为蓝本,不断拓展服务领域:每天清晨,“这杯豆浆,真暖”项目的志愿者已经走上街头,为环卫工人送去热饮和关怀;在社区,“万家安心”项目通过应急培训、物资储备和志愿者网络建设,构建起社区自救互助的安全防线;而“急救奔跑者”项目则借助外卖骑手走街串巷的优势,将他们培训成移动的“急救哨兵”……4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,覆盖不同群体,精准回应社会需求。
“你有所需,我有所愿”。这句朴素口号背后,是方明对公益专业化的执着。如今在德清,“有困难找志愿者、有时间做志愿者”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成为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文明底色。
格局拓展:从“走出去”到“引进来”
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莫干山院区附近,有一个温暖的空间——“壹加壹兰草家园”。这里设有17间住房和1个多功能陪伴空间,配备冰箱、独立卫浴等设施,为异地就医的实体肿瘤患儿家庭提供最长14天的免费过渡住宿。
“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对接高校教师,希望能为孩子们提供线上授课。”方明介绍道,“壹加壹兰草家园”正是他多方奔走引进的公益基金项目。项目创新采用“医务社工+志愿者”双轨服务模式,既关注患儿的医疗陪伴,也呵护家庭的心理需求,切实缓解了他们异地求医的住宿压力与经济负担。
在推动县域公益发展的过程中,方明始终秉持“开放公益”的理念,坚持将外部优质资源“引进来”,并扎实推动其“本土化”落地。截至目前,方明团队已累计引进各类公益基金超过1300万元,推动42个公益项目在德清落地,涵盖扶老、助残、救孤等多个领域。
近年来,方明也在进一步思考,如何让公益的活力持续涌动。“公益要持久,必须走向专业化、标准化。”他不仅是这样说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由方明牵头制定的《第一响应人培训规范》地方标准,首次系统定义了“黄金救援期”的关键行动准则;他参与起草的《社区教育管理者能力培训与认证》等两项全国性标准,已成为行业的重要参考。
此外,方明也积极“走出去”,把“德清模式”带向更广阔的舞台。他受聘为天津大学温州研究院特聘教授、浙江省应急管理厅专家,并先后在长三角公益论坛、中非民间论坛等场合分享经验。
回望初心,方明依然谦逊:“我不是在做大事,只是在做一件正常人力所能及的事。我不伟大,但我很认真——认真的人,也许才能走得远一点。”